【人物專訪】安妮怎麼了? 反思臺灣救護環境與網路社群的套合關係

「安妮怎麼了」的創辦人楊翔文在大學 與研究所時期皆是就讀土木學系,退伍後並 無從事相關產業,反而於 2018 年前後成立 影像工作室,原以拍攝商案為主,因緣際會 下,與公司夥伴共創這個談論救護相關議題 的自媒體品牌,希望透過影音急救教材及教 學模組開發,提供「一般民眾」及「救護技 術員 EMT」新一代的急救教育。

楊翔文在大學修課時即有接觸到緊急救 護,這堂課將基礎的 EMT 訓練拆解成一個學期來授課,邀請執業醫師主講授課,教學模 式十分專業,但也相對艱澀不易親切。比較 特別的是:課程設計還有跟臺北市消防局合 作,所以會有三次跟車支援救護的實際體驗, 跟著救護車到場觀察救護的過程中,有一個 難忘救護經驗:當時有一對父女在家中共進 晚餐後,父親突然昏厥倒地,他們到場救援 後,將病人送到醫院進行後續治療,並將女 兒一起帶到醫院,當這個小女生在急診室外 放聲大哭時,是他第一次見到家屬在救護過 程無助崩潰的模樣,迄今仍印象深刻。

 

何謂救護?

 

當前臺灣社會面臨緊急救護的情境, 還是停留在由醫護人員或者「旁邊的人」去 救的觀念,楊翔文認為完整的急救分為三 個 階 段: 分 別 是 Pre-arrival、Pre-hospital 與 Hospital,在到達醫院前,均可合稱為 Paramedicine,也就是「救護醫療」,到 院以前的行為都算此一範疇,到達醫院以後 的處置才會被稱為醫學或護理,有些國家 Paramedicine 就會單獨設立一個科系,要 從事醫院外的救護工作,就要有相關科系背 景,若要在醫院工作,則要接受醫學或護理學 系的專業培訓,是截然不同的學科訓練。但 臺灣的救護醫療發展迄今雖已有 25 年左右, 卻仍未發展成專業科系,是最為可惜的地方。 然而,CPR、野外急救、登山救護等次專科 課程在臺灣社會卻相當常見,大家都希望發生 急難時,受過救護訓練的路人就可以即時投入 救護,而這類課程現今主要由消防單位、民間 NGO 與醫院來主辦。「安妮怎麼了」的成立 訴求並非如一般的救護課程來教授社會大眾救 護醫療,而是希望透過實驗性的課程來宣導理 念,將這些知識予以推廣普及教育。

醫學講求實證,但目前在第一線從業的 救護人員所受的訓練多是職業訓練,不太像 是學位化的學理養成,基本上不太會有系統 性的教學方法,通常前輩怎麼教,他們就是 依樣畫葫蘆,有錯誤或不合時宜的方式,就 會繼續傳承下去。

為此,安妮團隊開始著手教材開發,透 過教學影片讓實證醫學融入救護醫療的技能 培訓,並設法讓教學模式更加生動。他們也 會梳理教學方法,有別於單純的經驗教學, 設計回饋機制、明確制定目標,並提供學員 充足的時間練習,讓學員一開始就訂定自己 的追求標的,透過即時回饋修正表現,比起 傳統練習的模式,相同的練習量,得以提升 30% 以上的效益。

最後則是創意行銷,透過相關議題的倡 導,希冀改善整體社會風氣。這項目標需要投 入大量的資源,英國紅十字會、美國心臟醫學 學會等國外大型 NGO 都在這件事情上都有所 著墨,今天安妮團隊接下這個重擔,不計時間 與金錢成本,以創意行銷來推動救護醫療相關 議題的普及率。

 

醫未病之病:安妮怎麼了的市場定位

 

安妮怎麼了近期比較少做實體教學,而是 以在線上作業為主,如去年九月的世界急救日, 安妮團隊與知名 Youtuber 蒼藍鴿醫師合作拍 攝急救隨堂考的影片,推廣急救相關知識,累 計約有 1.5 萬人有玩過這個遊戲,透過網路宣 傳讓原本較為枯燥的基礎救護知識可以得到更 高的觸及率。

在臺灣,接受到專業的救護訓練的 EMT-P 救護員約有 2,300 人,高達 2,200 人以上在 消防跟軍警體系裡面服務,所以訓練的本質就 是要從事相關的臨床工作,即便有相關教學安 排,但絕非其主要的工作內容,這樣的人力狀 況,就會限制這個領域的專業發展。而在民間 的 EMT-P 目前不到 100 位,包含自主學習的 救護員和少數從醫院退休的人員,所以能夠專 職進行教學的人猶如鳳毛麟角,倘若又要兼具 文獻閱讀與教材開發能力,那更是少之又少。

安妮的團隊中目前有三位專職的人員, 只有楊翔文具有專業的 EMT-P 資格,但他們 的團隊曾在 2019 年開發過 12 個單元的急救 影片,將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統整梳理。 2020 年 9 月,藝人黃鴻升驟逝,安妮怎麼了 的網站從一天平均 800 至 1,000 的流量暴增 到 24,000,那段日子合計的總點閱率甚至超 過 4 萬,可以發覺這個重大社會事件發生以 後,人們需要尋求專業救護知識時或報名救護 課程時,安妮怎麼了就提供一個完善的平臺。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醫護領域的教學 只能線上進行,安妮所拍攝的教材影片,因應 時空背景的限制,提供額外的參考價值。最近 安妮怎麼了上了一支支援馬拉松賽事救護的影 片,對於一般社會大眾的經驗而言不見得可以 做到身體實踐,但卻可以把救護這個議題用更 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願意貼 近救護醫療,進而產生接觸更艱深的專業知識 之契機。

因疫而起的翻轉教育

 

昔日人們若有考取 CPR 證照的需求,就 需要先聘請專業的老師授課,再經過 3-4 小時 的練習,考試合格後才能領取證照。安妮團 隊導入混成學習(blending learning)的概 念,將 CPR 跟 AED 合開訓練課程,透過觀 看線上 30 分鐘的學習影片後,就可以直接到 一些線下的實體合作單位進行自主練習,順 利通過考試以後就會收到證照電子檔。這麼 一來會有什麼好處?楊翔文指出:傳統授課 方式,為了節省師資,通常都是一對多的教 學模式,整個培訓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間 都花在等候輪流使用教具,改用線上授課的方式以後,有考證需求的學員就可以透過遠 端課程完成基本訓練,再到實地練習,可以 節省許多時間成本,降低學員與教具比,更 能提升練習品質。

然而,2020 年 5 月臺灣的疫情升溫,防 疫規範進入三級緊戒,政府倡導減少社交行 為,安妮團隊幾經商討提出改善方案,只要 完成線上課程的學員有練習需求,就可以提 出申請將教具寄送到府的服務。但在家中要 怎麼確保練習品質呢?於是安妮團隊開發出 自動回饋的練習模組,讓教具可以直接反映 學員的救護動作是否正確精實,還可以透過 Google meet 來進行考核。

除此之外,安妮怎麼了的官方網站持續 進行優化,「全民學急救」的緊急救護知識 包含無意識且沒有正常呼吸(CPR+AED)、 噎到(異物梗塞)、胸痛胸悶(心肌梗塞)、 單側肢體無力(疑似中風)、抽搐(癲癇)、 受傷倒地、嚴重出血、肢體變形(疑似骨折)、 受到燒燙傷、中暑或熱衰竭等學習介面,還 提供急救知識隨堂考的服務,以及「EMT 教 材」、「指導員專區」、「安妮實驗室」、「安 妮學校」、「安妮商店」等不同服務頁面, 讓社會大眾可以透過瀏覽網頁獲得有效資訊, 更無償開放醫護相關系所和救護培訓課程可 以直接使用。

 

耕臺灣的救護實踐

在歐美,公部門所管轄的救護體系負責 處置較為緊急的情況與偏遠地區的教育培訓, 沒有立即致命性危機的輕症救護就會轉介民 間單位,營造市場需求,吸引更多願意投身 相關產業的人才,自然就能成為產業與教育 的良好生態。臺灣雖然尚無相關科系,但在 教育普及化以及持續宣導救護醫療的情況下, 許多年輕學子對於 CPR、哈姆立克法皆具基 本素養,楊翔文提出接下來臺灣應逐步發展 後端的培力課程,讓不同救護機制更能靈活 運用,人們也能理解如何在自救與被救之間 取得平衡。

近年來,節省醫療資源浪費的議題也逐 漸受到重視。如何將 Pre-hospital 的流程與 處理機制更為細膩,讓人民素養可以獲得整 體提升,需仰賴公部門與民間團體攜手合作, 有效整合產、官、學與民間資源,以期符合 臺灣社會的救護醫療體系可以持續積累動能, 並且向下扎根,計畫性培訓不同層級的救護 人力。

最後,在教育方面,有些需要協助辦理 救護培訓課程的學校因為經費有限,只能商 請消防單位提供的「宣導式」免費課程,雖能解決師資上的問題,但往往又會產生僧多 粥少的困境,只好犧牲教學品質。對此,安 妮怎麼了的教學平臺提出三種解套方案:其 一為小額收費的教學機制,由於目前的市占 率不高,因此可以提供較有效率的教學與練 習品質,而且學員有付費參加課程,更能激 發其認真學習的動機;其二為借用器材給予 大專院校辦理急救營等相關推廣活動,透過 互惠合作,開發更加生動活潑的教案;其三 則是結合教育和倡議的合作機制,偏遠地區 由公部門負責宣導相關知識,但可以媒合民 間團體進入人數眾多的各級校園機構,從後 端培力開始發展,逐漸改善臺灣的救護醫療 環境,進而解決人才培力的城鄉差距困境。

臺灣的救護醫療環境雖仍有許多需要克 服的著力點,相關資源有限,安妮怎麼了透 過較為生動活潑的影像縮減以往面授課程一 半以上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 社會大眾獲得這些救護知識以後,遇到緊急 狀況時才會有做相對反應的機會,因此安妮 團隊以工作坊的形式開設課程,希望可以透 過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貼近真實發生的情境, 減少經驗轉換的門檻,推廣給對於急救感興 趣的一般社會大眾,以及國、高中的健教老 師,讓民眾更能夠了解課程內容,不是只有 照本宣科背出急救步驟,而是在遇到問題時 能夠鼓起勇氣真正去實踐救護的行為,為深 耕臺灣的救護實踐盡一己之力。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