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偉電子「智慧AED連線管理方案(呼叫AED)」榮獲數位產業署主辦《前瞻公益實證賽》佳作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9月27日舉行「《前瞻公益實證賽x創業歸故里競賽》頒獎典禮」,展現各新創團隊投入於城鄉發展及社會公益的韌性,
此次實證賽以「新型態『遠距』應用」、「災害/意外風險防範」、「環境品質保護與極端氣候」及「社會福祉與弱勢照護」為4大類別,共吸引137件運用5G、AI、無人機及數位應用等技術之科技解題提案,透過共創媒合、解題驗證等機制,最終淬鍊出15件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科技應用解決方案,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揭曉獲獎名單。
抱走評審大賞的為「點點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海上調查及清理作業與無人載具結合的「海污清理無人載具」為提案,解決「港灣海漂垃圾清掃智慧方案」議題。
而「災害/意外風險防範」、「社會福祉與弱勢照護」及「環境品質保護與極端氣候」等類別共有4組團隊獲得佳作。

其中「災害/意外風險防範」類別的立偉電子透過「智慧AED連線管理應用解決方案」榮獲佳作,結合IOT物聯網24小時連線監控的「AED連線管理系統」讓管理AED設備妥善。
系統更可在發生OHCA事件時,民眾撥打119報案後,119勤務中心即會將案件推播到附近箱體發報語音,透過掃描箱體QRCode開啟線上地圖可讓附近人員迅速前往現場協助急救,提高救援成功機率。
同時為了解決AED管理妥善問題,只要掃描箱體QRCode就可開啟AED維護履歷資訊,查看AED維護狀況與耗材到期日,網頁清楚顯示主機序號、電池、貼片效期、維護保養紀錄。

頒獎典禮安排2個競賽《前瞻公益實證賽x創業歸故里競賽》的15組參賽團隊上台與大家分享科技應用方案成果,現場更安排參賽團隊展示攤位供現場來賓參觀交流。

圖為前瞻應用與公益創新實證賽參賽團隊: 雲守護i照護 舞台發表

 

現場立偉電子的展示攤位也吸引許多貴賓想了解「呼叫AED」的AED智慧應用解決方案,不需要透過下載APP來協助急救,只要快速掃描QRCode就可以開啟地圖導航協助前往急救地點,平時還能查看AED的各項履歷資訊,如同農產品生產履歷一般,可確保AED能正常使用無虞,讓廠商或AED管理人能即時維護確認。

未來更將結合消防署推出的急救先鋒系統進行實際推撥應用,將能造福更多需要急救協助的民眾,讓AED動起來抵達需要及時使用的人身邊。

 

相關新聞:

自由時報  前瞻公益x創業歸故里賽 「海污清理無人機」抱大賞

工商時報   前瞻公益實證賽 打造未來城市藍圖

中央社《前瞻公益實證賽x創業歸故里競賽》頒獎典禮暨觀摩交流活動,聚焦智慧城鄉科技力,打造未來城市藍圖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6】復工評估,讓您安全的回到職場

勞工在受傷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什麼時候是「復工」的適當時機?是這些勞工總有一天需要面對的課題。而在勞工重返職場時,往往有一些擔憂及問題需要面對,包含「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否可以勝任工作?回去工作會不會造成疾病的惡化?回去職場會不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危險?若身體狀況仍未完全恢復,需不需要給予工作限制或者調配其他職務?」。此時如何讓您安全的復工,是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重要職能之一。

 

復工的基本原則,是讓勞工安全的回到職場,由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按照勞工的疾病恢復情形,以及工作的詳細作業內容,協助其評估是否能回到原職務,或者需協助其調整至合適的工作。在做復工評估時,應考量以下三項原則:

風險(risk)、體能(capacity)、耐受性(tolerance)


1.風險(risk)

需評估勞工復工後,執行職務時是否可能對勞工本人、同事,甚至對其他人員們造成傷害。

 

舉例如下:

a.勞工腰部罹患腰椎椎間盤突出,其工作內容為物流業,從事貨物搬運的工作,若勞工身體能力尚未恢復,復工後有可能造成病情惡化。

b.勞工眼睛受傷,造成視野缺損,其工作為客運司機,若沒有適當的評估即返回職場,有可能造成用路人的危險,也可能波及到勞工本人以及乘客。

 

2.體能(capacity)

需評估勞工在傷病之後的身體功能,是否已足以讓勞工勝任原職務。

 

舉例如下
a.勞工發生腦中風後造成右半身肌力下降,工作為需雙手協力搬抬重物,若勞工右手無法有足夠的肌力負重,單靠左手並無法穩定的搬抬,則可能無法執行其原職務。

b.勞工車禍右小腿骨折,步態不穩,工作中會使用推車運送貨物,需頻繁走動,則執行職務可能會有困難。

 

3.耐受性(tolerance)

需評估勞工在復工後,承受工作或活動的能力。與前述的風險和體能不同,耐受性可涉及心理或生理,無法用客觀方式做測量。

 

舉例如下:

a.勞工從事文書工作,於上班途中發生車禍造成手部挫傷,傷病復原後功能正常,客觀檢查也都無異常,但仍覺得手部容易疲累無力。

b.發生職業傷害之後,身體已康復並且功能正常,返回職場後對於工作壓力的忍受程度下降,自覺無法完成每天的工作。

 

臨場服務醫護團隊可根據以上原則,協助勞工進行復工評估。若勞工的傷病情形較複雜,工作內容較繁重等情況下,可以至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註一)」就醫,進行「工作能力評估」。假使評估勞工仍無法勝任目前工作,可嘗試階段性、漸進式的復工,與主管協調職務內容、工作時間、工作任務等等。

 

若勞工目前工作能力與工作所需能力有明顯落差,並且預期可透過特別的訓練而達到能力的進步,則可嘗試安排「工作能力強化訓練」,可從肌力、肌耐力、活動度、平衡能力、姿勢轉換能力、甚至針對心理輔導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面向做加強訓練,唯須願意配合每週至少2次、每次2小時以上、持續4至8週不間斷的訓練課程。

 

復工評估實例:鷹架工人發生右側大腿壞死性肌膜炎。

 

本勞工在騎機車上班路程中發生交通意外,經檢查發現右側大腿深層肌肉穿刺傷、引發壞死性肌膜炎。此勞工擔任鷹架工程人員,主要職務為搭設及拆除鷹架,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彎腰、蹲姿、攀爬工作梯與鷹架與偶爾需要匍匐前進,以及需要經常搬運、抬重30-50公斤物品,最大負重在70公斤,為極重度負重工作。

工作能力評估結果:當個案行走半小時、蹲站動作或膝部有不當扭轉動作時,其右膝便會有痠痛感,當天氣變化較大時,其傷疤處也會有疼痛不適感,此外大腿肌力、耐力稍差,在抬重從地板到腰部的過程中,蹲姿時右膝不穩定,出現輕微晃動之狀況。在連續攀爬樓梯或負重下爬樓梯仍有相當部分困難,可搬運25公斤物品下攀爬樓梯,但耐力不足,且重量若提升至25公斤以上,其膝部的支撐力便會減低,容易有軟腳的感覺,因此以勞工目前負重能力來說,以「中至重度負重」型職務較為適宜,意即最大抬重25公斤,若工作為經常抬重作業,則最多搬抬12公斤的物品,且盡量減少負重下攀爬樓梯,以及避免長時間蹲姿、跪姿等膝部負荷較高之職務。若公司可接受以上條件,且可先減少鷹架上下頻率,則可嘗試復工。復工初期嘗試階段性、漸進式的復工,先讓勞工有機會返回職場,再根據勞工的工作能力而循序漸進的增加工作強度,目標期望能逐步回到原職務。


圖:職業醫學科醫師實際至工地現場做現場訪視

 

總結:

勞工因事故暫時離開職場,在復工之時,如有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協助進行復工評估,整體評估勞工的風險、體能、耐受性,讓勞工可以安全地返回職場。如執行原職務仍有困難,也可以與主管一同討論與協調適合勞工的職務內容。若勞工的傷病情形較複雜,工作內容較繁重等情況下,可以至職能復健專業機構進行「工作能力評估」,全面性的了解復工的可能性。若勞工工作能力與工作所需能力有明顯落差,並且預期在有計畫的職能訓練後會有進步,則可安排「工作能力強化訓練」。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透過以上原則,一起協助勞工順利復工。

 

註一:可參考職業安全衛生署公布之「職能復健服務單位聯絡資訊」,內有醫療院所、聯絡資訊、服務項目等

 

 

作者介紹

 

廖哲緯,亞東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前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多年致力於職業傷病勞工服務,有多家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各式事業單位現場訪視等經驗。期望把職業醫學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圖文,白話地傳達理念,與您一起守護職場健康。

 

Facebook:職醫要走

Instagram:l.eomdr

個人網站:eomdr.com

 

【人物專訪】安妮怎麼了? 反思臺灣救護環境與網路社群的套合關係

「安妮怎麼了」的創辦人楊翔文在大學 與研究所時期皆是就讀土木學系,退伍後並 無從事相關產業,反而於 2018 年前後成立 影像工作室,原以拍攝商案為主,因緣際會 下,與公司夥伴共創這個談論救護相關議題 的自媒體品牌,希望透過影音急救教材及教 學模組開發,提供「一般民眾」及「救護技 術員 EMT」新一代的急救教育。

楊翔文在大學修課時即有接觸到緊急救 護,這堂課將基礎的 EMT 訓練拆解成一個學期來授課,邀請執業醫師主講授課,教學模 式十分專業,但也相對艱澀不易親切。比較 特別的是:課程設計還有跟臺北市消防局合 作,所以會有三次跟車支援救護的實際體驗, 跟著救護車到場觀察救護的過程中,有一個 難忘救護經驗:當時有一對父女在家中共進 晚餐後,父親突然昏厥倒地,他們到場救援 後,將病人送到醫院進行後續治療,並將女 兒一起帶到醫院,當這個小女生在急診室外 放聲大哭時,是他第一次見到家屬在救護過 程無助崩潰的模樣,迄今仍印象深刻。

 

何謂救護?

 

當前臺灣社會面臨緊急救護的情境, 還是停留在由醫護人員或者「旁邊的人」去 救的觀念,楊翔文認為完整的急救分為三 個 階 段: 分 別 是 Pre-arrival、Pre-hospital 與 Hospital,在到達醫院前,均可合稱為 Paramedicine,也就是「救護醫療」,到 院以前的行為都算此一範疇,到達醫院以後 的處置才會被稱為醫學或護理,有些國家 Paramedicine 就會單獨設立一個科系,要 從事醫院外的救護工作,就要有相關科系背 景,若要在醫院工作,則要接受醫學或護理學 系的專業培訓,是截然不同的學科訓練。但 臺灣的救護醫療發展迄今雖已有 25 年左右, 卻仍未發展成專業科系,是最為可惜的地方。 然而,CPR、野外急救、登山救護等次專科 課程在臺灣社會卻相當常見,大家都希望發生 急難時,受過救護訓練的路人就可以即時投入 救護,而這類課程現今主要由消防單位、民間 NGO 與醫院來主辦。「安妮怎麼了」的成立 訴求並非如一般的救護課程來教授社會大眾救 護醫療,而是希望透過實驗性的課程來宣導理 念,將這些知識予以推廣普及教育。

醫學講求實證,但目前在第一線從業的 救護人員所受的訓練多是職業訓練,不太像 是學位化的學理養成,基本上不太會有系統 性的教學方法,通常前輩怎麼教,他們就是 依樣畫葫蘆,有錯誤或不合時宜的方式,就 會繼續傳承下去。

為此,安妮團隊開始著手教材開發,透 過教學影片讓實證醫學融入救護醫療的技能 培訓,並設法讓教學模式更加生動。他們也 會梳理教學方法,有別於單純的經驗教學, 設計回饋機制、明確制定目標,並提供學員 充足的時間練習,讓學員一開始就訂定自己 的追求標的,透過即時回饋修正表現,比起 傳統練習的模式,相同的練習量,得以提升 30% 以上的效益。

最後則是創意行銷,透過相關議題的倡 導,希冀改善整體社會風氣。這項目標需要投 入大量的資源,英國紅十字會、美國心臟醫學 學會等國外大型 NGO 都在這件事情上都有所 著墨,今天安妮團隊接下這個重擔,不計時間 與金錢成本,以創意行銷來推動救護醫療相關 議題的普及率。

 

醫未病之病:安妮怎麼了的市場定位

 

安妮怎麼了近期比較少做實體教學,而是 以在線上作業為主,如去年九月的世界急救日, 安妮團隊與知名 Youtuber 蒼藍鴿醫師合作拍 攝急救隨堂考的影片,推廣急救相關知識,累 計約有 1.5 萬人有玩過這個遊戲,透過網路宣 傳讓原本較為枯燥的基礎救護知識可以得到更 高的觸及率。

在臺灣,接受到專業的救護訓練的 EMT-P 救護員約有 2,300 人,高達 2,200 人以上在 消防跟軍警體系裡面服務,所以訓練的本質就 是要從事相關的臨床工作,即便有相關教學安 排,但絕非其主要的工作內容,這樣的人力狀 況,就會限制這個領域的專業發展。而在民間 的 EMT-P 目前不到 100 位,包含自主學習的 救護員和少數從醫院退休的人員,所以能夠專 職進行教學的人猶如鳳毛麟角,倘若又要兼具 文獻閱讀與教材開發能力,那更是少之又少。

安妮的團隊中目前有三位專職的人員, 只有楊翔文具有專業的 EMT-P 資格,但他們 的團隊曾在 2019 年開發過 12 個單元的急救 影片,將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統整梳理。 2020 年 9 月,藝人黃鴻升驟逝,安妮怎麼了 的網站從一天平均 800 至 1,000 的流量暴增 到 24,000,那段日子合計的總點閱率甚至超 過 4 萬,可以發覺這個重大社會事件發生以 後,人們需要尋求專業救護知識時或報名救護 課程時,安妮怎麼了就提供一個完善的平臺。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醫護領域的教學 只能線上進行,安妮所拍攝的教材影片,因應 時空背景的限制,提供額外的參考價值。最近 安妮怎麼了上了一支支援馬拉松賽事救護的影 片,對於一般社會大眾的經驗而言不見得可以 做到身體實踐,但卻可以把救護這個議題用更 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願意貼 近救護醫療,進而產生接觸更艱深的專業知識 之契機。

因疫而起的翻轉教育

 

昔日人們若有考取 CPR 證照的需求,就 需要先聘請專業的老師授課,再經過 3-4 小時 的練習,考試合格後才能領取證照。安妮團 隊導入混成學習(blending learning)的概 念,將 CPR 跟 AED 合開訓練課程,透過觀 看線上 30 分鐘的學習影片後,就可以直接到 一些線下的實體合作單位進行自主練習,順 利通過考試以後就會收到證照電子檔。這麼 一來會有什麼好處?楊翔文指出:傳統授課 方式,為了節省師資,通常都是一對多的教 學模式,整個培訓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間 都花在等候輪流使用教具,改用線上授課的方式以後,有考證需求的學員就可以透過遠 端課程完成基本訓練,再到實地練習,可以 節省許多時間成本,降低學員與教具比,更 能提升練習品質。

然而,2020 年 5 月臺灣的疫情升溫,防 疫規範進入三級緊戒,政府倡導減少社交行 為,安妮團隊幾經商討提出改善方案,只要 完成線上課程的學員有練習需求,就可以提 出申請將教具寄送到府的服務。但在家中要 怎麼確保練習品質呢?於是安妮團隊開發出 自動回饋的練習模組,讓教具可以直接反映 學員的救護動作是否正確精實,還可以透過 Google meet 來進行考核。

除此之外,安妮怎麼了的官方網站持續 進行優化,「全民學急救」的緊急救護知識 包含無意識且沒有正常呼吸(CPR+AED)、 噎到(異物梗塞)、胸痛胸悶(心肌梗塞)、 單側肢體無力(疑似中風)、抽搐(癲癇)、 受傷倒地、嚴重出血、肢體變形(疑似骨折)、 受到燒燙傷、中暑或熱衰竭等學習介面,還 提供急救知識隨堂考的服務,以及「EMT 教 材」、「指導員專區」、「安妮實驗室」、「安 妮學校」、「安妮商店」等不同服務頁面, 讓社會大眾可以透過瀏覽網頁獲得有效資訊, 更無償開放醫護相關系所和救護培訓課程可 以直接使用。

 

耕臺灣的救護實踐

在歐美,公部門所管轄的救護體系負責 處置較為緊急的情況與偏遠地區的教育培訓, 沒有立即致命性危機的輕症救護就會轉介民 間單位,營造市場需求,吸引更多願意投身 相關產業的人才,自然就能成為產業與教育 的良好生態。臺灣雖然尚無相關科系,但在 教育普及化以及持續宣導救護醫療的情況下, 許多年輕學子對於 CPR、哈姆立克法皆具基 本素養,楊翔文提出接下來臺灣應逐步發展 後端的培力課程,讓不同救護機制更能靈活 運用,人們也能理解如何在自救與被救之間 取得平衡。

近年來,節省醫療資源浪費的議題也逐 漸受到重視。如何將 Pre-hospital 的流程與 處理機制更為細膩,讓人民素養可以獲得整 體提升,需仰賴公部門與民間團體攜手合作, 有效整合產、官、學與民間資源,以期符合 臺灣社會的救護醫療體系可以持續積累動能, 並且向下扎根,計畫性培訓不同層級的救護 人力。

最後,在教育方面,有些需要協助辦理 救護培訓課程的學校因為經費有限,只能商 請消防單位提供的「宣導式」免費課程,雖能解決師資上的問題,但往往又會產生僧多 粥少的困境,只好犧牲教學品質。對此,安 妮怎麼了的教學平臺提出三種解套方案:其 一為小額收費的教學機制,由於目前的市占 率不高,因此可以提供較有效率的教學與練 習品質,而且學員有付費參加課程,更能激 發其認真學習的動機;其二為借用器材給予 大專院校辦理急救營等相關推廣活動,透過 互惠合作,開發更加生動活潑的教案;其三 則是結合教育和倡議的合作機制,偏遠地區 由公部門負責宣導相關知識,但可以媒合民 間團體進入人數眾多的各級校園機構,從後 端培力開始發展,逐漸改善臺灣的救護醫療 環境,進而解決人才培力的城鄉差距困境。

臺灣的救護醫療環境雖仍有許多需要克 服的著力點,相關資源有限,安妮怎麼了透 過較為生動活潑的影像縮減以往面授課程一 半以上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 社會大眾獲得這些救護知識以後,遇到緊急 狀況時才會有做相對反應的機會,因此安妮 團隊以工作坊的形式開設課程,希望可以透 過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貼近真實發生的情境, 減少經驗轉換的門檻,推廣給對於急救感興 趣的一般社會大眾,以及國、高中的健教老 師,讓民眾更能夠了解課程內容,不是只有 照本宣科背出急救步驟,而是在遇到問題時 能夠鼓起勇氣真正去實踐救護的行為,為深 耕臺灣的救護實踐盡一己之力。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立遠生醫參與「臺北市全球復甦聯盟國際研討會暨發表EMS 20週年專書」展示緊急救護設備

立遠生醫專案團隊現場展示EMS緊急救護設備吸引消防急救專業人士關注。

立遠生醫團隊共襄盛舉參與研討會吸收寶貴經驗並於現場展示專業急救護器材供消防急救護專業人士與消防機關長官參考,現場安排實際操作展示。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社團法人台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學會今年 9月14日於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廳舉辦「臺北市2022全球復甦聯盟國際研討會暨EMS二十週年專書發表」,同時邀請美國、丹麥及新加坡等國外專家學者針對全球在疫情下的EMS推動經驗分享,並發表臺北市緊急醫療救護發展20餘年來心路歷程之專書。

專書內容透過專訪25位臺北市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重要推手,以故事手法描述20多年來,臺北市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從草創到完備,在消防、醫療與衛生單位等三者之間,一群人如何一路走來從爭執到並肩作戰,並集結眾人之智,發展出獨特的卓越文化。

 

「到醫院之前」專刊電子書線上看

研討會議程從上午開始,從揭書儀式展開序幕,並由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開始第一場演講「臺北EMS 20年里程碑回顧」。

接著邀請國外講者華盛頓大學名譽教授金郡醫療指導醫師Mickey分享改善OHCA存活率的10個重要步驟理念,分別為以下重點:

1.完整的心臟驟停登記系統

2.電話CPR指導

3.高品質CPR

4.快速派遣

5.急救現場錄音紀錄

6.警察成為共同急救守護者

7.智慧科技運用

8.推廣學校與社區學習CPR

9.當責

10.卓越文化

其中特別提及請警察成為共同的急救守護者,能協助復甦成功率大幅提升,因為警察派出所的數量相當多,若能在事故現場先行幫助執行CPR與AED電擊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部分在下午場由花蓮縣消防局的分享也指出他們推廣的第一反應者AED計畫就是透過完整的教育訓練協助花蓮當地警察派出所的多位警察學會CPR+AED急救,並且也透過善心企業捐贈多台AED裝設於花蓮縣警察局,期許能幫助更多花蓮縣市民。

當天研討會內容相當豐富,活動手冊與部分簡報歡迎參考此連結

 

立遠生醫此次主要展示緊急救護設備,包含12導程心電圖機高階心電圖款AED自動胸壓機行動超音波

現場全台各縣市緊急救護科相關承辦人員都前往了解各設備的新技術與科技應用方式。

介紹12導程心電圖機專利一片式貼片帶來的方便性

可直接由螢幕觀察患者心電圖的新功能AED款式

自動胸壓機的三件可拆式設計,方便救護執勤使用。

行動超音波的輕巧便利性,協助一線人員快速掃描供醫院端醫師提供指引與準備。

 

此次立遠生醫同仁非常榮幸可以參與此盛會,聆聽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並將專業的急救護設備介紹給各縣市消防機關的急救護專家。

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新聞稿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5】我在工作中受傷了,職業傷害有什麼權益?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怎麼協助職業傷害的預防

  • 什麼是職業傷害呢?

職業傷害,係指勞工因執行職務,遭受到立即性傷害。其所指範圍廣泛,可簡單歸類成以下幾種:

(1)執行職務本身導致傷害:例如工作中被切割機器切傷手指、被切割的鐵屑噴到眼睛、更換樹脂管線濾網時被熱燙樹脂噴濺全身、工作中從高處跌落等。

(2)非執行職務,但於工作場所中受傷:在公司上廁所時滑倒(註1)、被公司走道中的裝置藝術品絆倒或刺傷。

(3)通勤事故:於上下班、出差時發生交通事故(註2),視為職業傷害。

 

舉凡跟工作執行本身或工作場所相關的傷害事件,大多都可認定為職業傷害。

圖:簡述通勤事故認定職災的條件

 

  • 職業傷害有什麼樣的補償?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59條,發生職業傷害時,雇主須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給予公傷病假,並按其「原領工資」予以補償;若不幸遺存永久障害者,雇主應按標準給予失能補償;若不幸死亡,雇主應給與死亡補償。以上的補償項目,若雇主有按照規定協助員工投保勞保,或有職災保險,則勞保局會補償上述雇主應負擔的大部分補償費用。

 

  • 我在職業傷害公傷病假期間,雇主能將我解雇嗎?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13條,員工於職災醫療休養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契約。此規定的目的在保障職災員工的工作權,避免員工在醫療休養期間因各種原因而被資遣。但若已超過合理醫療休養期間,員工仍應按照規定嘗試回復工作。

 

  • 若我使用機器設備,擅自關掉紅外線警示裝置,而造成夾傷手指,還能享有職災的補償與權益嗎?

 

職業傷害補償規定,是採用無過失補償責任主義,倘若員工在發生職業傷害,無論雇主對於職業災害之發生有無故意或過失,雇主均應支付職業傷害補償費用。對受雇員工亦同,不論員工是否有疏失,皆不影響其應有權益。因此,不論造成夾傷手指的原因是否因員工擅自關掉紅外線警示裝置導致,皆可算是職業傷害,享有應有權益。

 

  • 職業傷害要怎麼避免?

 

職業傷害的範圍廣泛,種類也包羅萬象,因此儘管職業安全做得再好的事業單位,都仍有可能會發生職業傷害。但仍有預防的原則可遵循,公司應制定工作守則,並制定工作流程與各種緊急狀況的SOP,也要按照時程做設備定期檢修,並定期由職安人員,搭配臨場服務醫護人員,進行工作現場訪視,協助公司一同預防員工受傷,促進職業安全。

 

而職業危害的控制可參考以下五個步驟:

1.消除

2.取代

3.工程控制

4.行政管理

5.個人防護具

 

以上控制措施,第1項為最優先,第5項為最後方案。

圖:臨場服務醫師偕同職安人員進行現場訪視

 

舉例如下:

1.以預防手被機器切割傷為例,若部分危險的產線製程可以消除、取代,且仍可維持產品製造,則可最有效預防職業傷害發生;而考量以上情況不太符合實際情形,則可用工程控制,例如將容易切割傷的地方使用隔板、在機台上裝設紅外線警示裝置,在偵測有手進入危險處時可以自動斷電或暫停,或者盡可能的自動化製程,都是可以減少職業傷害發生的作法。倘若以上方式仍有實施上的困難,就要進入行政管理,明確訂定作業SOP、確實執行教育訓練,並在機台容易造成受傷的位置標示警告等。最後一步才是依靠個人防護具,例如配戴防切割手套、避免穿戴容易捲夾的寬鬆衣物、穿戴防護衣等等。手套建議使用符合EN388標準的防機械危害手套,可有效預防磨損、割傷、撕裂、穿刺等傷害。

 

圖:防機械危害手套EN388標準,針對耐磨性、抗割性、抗撕裂性、耐穿刺性,每一項的性能等級評級為1-5級,越高分代表性能越好。

 

2.以預防被熱燙樹脂燙傷為例,若有其他物質能使用,或者有非高溫也能進行的製程,則以消除、取代為最佳做法;考量以上情況不太符合實際情形,若進入工程控制則可以改良管線設備,減少洩漏噴濺情形發生,如自動化製程可行則朝此目標改良。倘若以上方式仍有實施上的困難,則進入行政管理,最後一步才是加強個人防護具,例如須配戴完整防護具,包含防護衣、隔熱手套及護目鏡等;手套的部分可使用通過EN407標準的手套,代表手套熱危害與燃燒防護性能符合規定。

 

3.以在工作場所中滑倒為例,若該處地板的材質過於光滑、或者常有積水等容易濕滑的因子,則建議先改善地板的材質,是否可以直接更換成止滑材質,以及檢查地面容易積水的原因,如傾斜角度或有漏水,並加以改善。如改良效果有限,則可考慮放置止滑墊、標示容易濕滑的位置,或考慮封閉最易滑倒的地點,用其他替代路徑。如以上仍有困難,才是請員工穿止滑鞋,並小心行走。

 

總結:

每個職場都有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危害因子,造成的職業傷害類型各不相同,若公司總是在職業傷害發生後才做出應對,對於員工與事業單位本身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若能與臨場服務醫護人員配合,借重服務的經驗,針對事業單位容易受傷的因子提出預防與改善措施,相信可以一同營造更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註1:
參考「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13條。

註2: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4條,被保險人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勞動場所……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視為職業傷害。然後第17條有列舉不得視為職業傷害事項,內容多為交通違規,宜多留意。

 

作者介紹

廖哲緯,亞東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前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多年致力於職業傷病勞工服務,有多家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各式事業單位現場訪視等經驗。期望把職業醫學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圖文,白話地傳達理念,與您一起守護職場健康。

 

Facebook:職醫要走

Instagram:l.eomdr

個人網站:eomdr.com

【AED救活案例分享 5】 廣設AED + 妥善管理 才是AED發揮效能的關鍵! 60歲教友突發OHCA因設備失靈險錯失救援機會

衛福部自102年發布「公共場所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管理辦法」,也陸續公告應設置AED的八類公共場所,有鑑於近年一些急救事件發生在非應設地點,今年預告將修正擴增設點,包括學校由高中調整為為國中以上之各校,法院、立法院、議會、健身或運動中心、殯儀館、一千名以上人員之軍營、平均單日有一千名民眾出入之宗教聚會場所等,都得列入應設置AED之據點,預計九月正式上路。

 

食藥署也提醒,AED屬於第三等級高風險醫療器材,民眾平時除應熟悉產品正確操作外,更不能忽略機器之日常定期檢查和妥善保養,方能在關鍵時刻,救起倒下的生命!

位於新店的基督教新店行道會-卓越美河堂位於京站時尚廣場小碧潭店的樓上,發生OHCA事件時,AED設備竟然失靈,所幸即時從京站廣場取得AED救援成功。

 

日前位於新店的基督教新店行道會-卓越美河堂,就發生有教友突發OHCA事件,卻因現場備有的AED設備失靈,差點錯失救援機會。

 

教友突發OHCA事件  急救設備竟然沒電!?

 

據負責傳道的謝銘隆先生述說事發經過,「當天我們有位教友和我一起負責接待,在下一場聚會開始前,原本我們還在對話,結果說著說著,他竟然在我面前臉色一變、嘴巴一閉,就倒地了!頭也不知道撞到什麼東西,血一直滲出來,當下我就趕緊找來有醫護背景的兄弟姐妹來輪流幫他做CPR,也火速去取來AED,結果竟然沒電!」

教會禮拜活動現場發生OHCA事件時,正好有教友是消防隊員,帶領大家一起輪流搶救病患,直到救護人員前來接手。(圖取自「北海黃德清」FB)

 

幸好教會位於京站時尚廣場小碧潭店的樓上,在主任牧師的提醒下,知道賣場的手扶梯旁也有設置AED,便派人緊急去取來使用,終於幸運地失去意識的OHCA教友恢復了心跳,「還好有驚無險!後來送去慈濟醫院,醫院那端也早已待命,一到醫院立刻就為他施行手術,也裝了支架,術後恢復狀況還不錯,現在在家裡休養中。」

謝銘隆先生敘述OHCA事件發生經過,也感謝眾教友協力輸流進行CPR施救,讓OHCA教友成功撿回一命。

謝銘隆指出,這位教友年約60歲,平常身體狀況還不錯,也不曾聽聞他身體有哪裡不適,「很多人以為心肌梗塞只會發生在冬天,但醫生表示其實夏天發生會這類狀況的機會並不會比冬天少,天氣熱反而造成血管擴張,如果排汗狀況不好,水喝不夠造成脫水,也會因血液變得太濃稠而誘發血栓的狀況,我們這位弟兄應該就是因為那天天氣太熱,大樓空調又很冷,這一進一出的,可能也沒察覺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什麼異常,才會發生意外,醫生也說還好他是倒在教會,有很多人可以幫忙持續進行CPR+AED的急救,如果他是發生在家中或是路上,可能就沒這麼好運了!」

 

謝銘隆雖然開心教友幸運撿回一命,卻也發現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教會雖然設置了AED卻派不上用場,形同虛設,也因這次的意外,他才知道原來不同廠牌的AED,在後續維護和管理的做法不盡相同,卻至關重要。

「卓越美河堂」館內空間相當寬廣,可容納上千名教友在此聚會,因此在設立之初,就認為有設置AED之必要。(圖為謝銘隆先生模擬OHCA事件發生之現場狀況。)

 

AED褓姆連線管理系統  遠端管理、定期保養 AED隨時保持「待命中」

 

他得知京站廣場使用的是由立偉電子出品的AED,也向業務員詢問,才得知立偉電子在AED佈建後的維護管理相當專業,不僅可透過「AED褓姆連線管理系統」從遠端監控,確保AED設備隨時在可救援狀態,也會定期派員更換AED耗材,如電擊貼片、電池和配件包。不僅不會讓AED成為「孤兒」,也能大幅減輕管理人員的負擔。

 

謝銘隆笑說:「從一個事件得到了兩個經驗值,原來AED不是有就好,要在緊急時刻能發揮作用、也要懂得用,這才是設置AED最重要的目的!」

由立偉電子設置在京站時尚廣場小碧潭店的AED,在此次OHCA事件成功完成緊急救援的任務。

 

負責管理京站廣場AED的總務陳正杰表示,京站廣場屬於大型商場,基於法規,基於安全,都有設置AED的必要,也是在和立偉電子接洽後,才知道現在AED的管理已經這麼先進,不僅可以遠端監控,還會定期派員來更換耗材,「雖然希望它備而不用,但也不希望它發生像教會那台要用時卻沒電的狀況。」

 

他也提到,自從賣場內設置了AED後,平常他只要從手機簡訊就能接收到AED的維護歷程,有任何異況發生,也會收到立偉電子打來確認的電話,「像教會來取用AED時,因為很緊急所以直接拔走,辦公室就馬上接到電話通知,說我們的AED不在機體內了,派員前往了解才知道原來教會那裡有人發生OHCA,也因為這次事件,讓我真的感受到設置AED後,還要追加AED褓姆連線管理系統真的很必要!」

 

【健康小知識1】 中秋節飲食提醒,把握三低一高原則「低糖、低鹽、低油、高纖」

中秋團圓佳節即將來臨,在親友團圓賞月之際,中秋節應景美食如月餅、柚子等及烤肉活動更是不可或缺的。

據專家表示,中秋節過後發現許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控制非常不好,經詢問才發現很多病患在中秋節期間都毫無忌憚的大吃而不自知。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特別提醒國人,中秋飲食原則,要掌握「低糖、低鹽、低油、高纖」的飲食概念並配合適量的攝取,切勿暴飲暴食,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更不可以掉以輕心,在享受秋節美食之時,建議應注意下列事項:


中保科技集團旗下復興空廚推出的月餅組合,減油減糖20%的美味配方,月餅吃起來沒負擔

 

一、月餅該怎麼吃?
1.月餅屬於高熱量食物,避免選擇含蛋黃的月餅;可選擇使用代糖的月餅、低油月餅、高纖低糖月餅、蒸的月餅。
2.月餅不適合當正餐食用,當點心食用時,月餅切的越小越好,一次最多吃兩小塊,可與大家分著吃。
3.吃月餅時,可減少主食及烹調用油以平衡整天攝取。
4.超出個人飲食計劃外多吃月餅時,應增加運動量以消耗過多的熱量和降低血糖。
5.慢性病患者或減重者更需控制份量。
如:高脂血症患者少吃酥皮類的月餅(如蛋黃酥、蘇式月餅),選擇麻糬月餅或蒸的月餅。血膽固醇過高者,避免選擇包有蛋黃、肥肉的月餅,因為一個蛋黃約含有250毫克膽固醇,相當於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之每日建議攝取量。痛風患者則少吃包有蛋黃、肥肉及堅果類的月餅。

二、柚子可以多吃麼?

文旦及柚子含豐富膳食纖維質及維生素C,是一項不錯之應節食物選項,不過2-3片的柚子就有60大卡,對於需要控制熱量的人,可別若忽略柚子的熱量。而且柚子吃太多,也可能產生消化不良、腸胃道不適應的症狀如腹脹、排氣等。

三、烤肉小妙招

1.烤肉串上可以搭配多量應時蔬菜,如:青椒、洋蔥、筊白筍等,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肉類攝取,更可以吃得較健康。

另外,慢性疾病患者可將烤肉醬稀釋,不要塗太多太鹹,更可以DIY自製一些低鹽分的烤肉醬,以避免過多鈉鹽之攝取。

2.選擇骨頭多、殼多的肉類:避免內臟、肥肉、動物的皮等膽固醇、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

3.搭配大量的蔬菜:洋蔥、香菇、金針菇、皎白筍、青椒、四季豆、綠花菜;蔬菜纖維含量多,應多加食用。

4.避免動物性油脂:奶油所含的膽固醇高,因此烤肉時最好不要使用奶油。

5.不選用加工肉品:將香腸、培根、貢丸改成瘦肉、或魚等新鮮食材。

6.不喝含糖飲料:口渴時儘量選擇開水、礦泉水,或以無糖和代糖飲料為主。

7.烤肉時,應將烤爐先行舖上一層鋁箔紙,避免生鮮食物與碳火直接接觸,減少致癌物質產生。

8.稀釋烤肉醬:以1:1的方法加水稀釋以免吃的過鹹,尤其高血壓、腎臟病的人要特別注意。

最後提醒各位,中秋節吃東西需要三思後行,注意熱量並多吃蔬果,可以適時增加運動量以消耗掉多餘熱量。

中秋節過後應清淡飲食,減少大魚大肉、少煎炸,多用涼拌、煮、燙、滷、蒸的方式來減少烹調用油,稍微彌補因月餅、烤肉而吃下過多的油脂,才能過一個健康不發胖的佳節。

 

補充您健康知識與建議,企業健康力的好夥伴-立遠生醫

提供完整專業職醫護團隊關注員工健康,協助提升企業競爭力

歡迎洽詢立遠生醫臨場服務團隊

24HR免費服務電話:0800-500-085

 

 

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4】臨場健康服務的重要性

近年因國內產業轉變,工作場所除傳統職業危害外,勞工也面臨績效壓力、工時過長、輪班、心理壓力等健康危害。

為因應過勞、肌肉骨骼等新興職業病之增加,及少子化、高齡化之趨勢,亟須推動勞工健康服務制度,以維護勞工身心健康,確保提供安全的健康勞動力。

 

為何需要臨場服務人員?

 

為落實勞工健康保護工作,勞動部推行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範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在五十人以上者,應僱用或特約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醫師及僱用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護理人員,辦理臨場(勞工)健康服務。

 

立遠生醫團隊有提供完整的臨場服務,又稱職場健康管理解決方案,讓你免於自行聘僱職醫護的煩惱,協助企業每年節省2/3的人力費用,同時透過健康管理系統管理員工健康檢查報告與健康量測紀錄,幫助職醫護大幅提升管理成效與健康促進工作。

 

工作環境會影響勞工健康,而勞工健康會影響工作效能,落實勞工健康服務可以提升事業單位與工作者競爭力,達成預防因職業造成的傷病狀況。

職安署也特別訂定臨場健康服務工作手冊,內容有勞工健康服務實務運作與建議作法。

 

臨場健康服務的醫護人員,主要可以協助企業以下事項:

1.員工健康檢查結果分析與評估
2.協助雇主適性配工
3.高風險勞工評估及個案管理
4.母性健康保護
5.工作相關疾病預防等

 

參考資料 : 職安署 勞工健康服務 

立法院為期三天進行CPR+AED訓練 aMEI經典名曲《BAD BOY》成急救神曲超洗腦!

法院於7/20-7/22一連三天,於院內九樓大禮堂舉辦共計12場CPR+AED 年度訓練,由立偉電子協助安排講師和提供相關教學設備,並請來緊急救護醫學專家郭展維醫師親臨指導,

負責籌備教育訓練的黃韻庭護理長表示,「每年我們都會在立院休會期間安排同仁參與 CPR+AED的緊急救護教育訓練,去年因為疫情停辦,所以今年多增加一些場次,讓沒上過的同仁來學習,有上過的同仁來複習,也特別要求沒參加過的同仁都一定要參加!」

立法院日前在立偉電子的協助下,展開為期三天12場的CPR+AED急救訓練,院內同仁踴躍參與。

 

立法院秘書長林志嘉表示,立法院自從101年通過「緊急醫療救護法」後,身為立法機關,當然要以身作則定期安排同仁進行急救訓練,不僅是法規要求,也應該是每個人都必備常識,「大家都知道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在黃金救援時間使用AED,救活率會提高很多,但誰也無法預測在何時何地會發生這種狀況,所以平常就應做好急救訓練,就能在適當時候救了自己或他人一命。」

立法院秘書長表示,立法院是立法機關,更應以身作則安排同仁做好急救訓練。

負責安排同仁訓練課程的黃韻庭護理長認為,急救訓練是每個人都應必備的常識。

 

當天親臨指導的郭展維醫師,從十年前就致力推廣CPR+AED急救訓練教育,他提及因為有親友才39歲就猝死,觸動他投入急診醫學的工作,「當時的急診醫學會就致力推廣設置AED的重要性,但到很多場所去宣導,都得到法律又沒有規定的回應,所以我們才將AED成為公共場所必需設置項目推動立法,並開始在全國各地展開CPR+AED的教育訓練。」

 

aMEIBAD BOY》成急救神曲  邊做CPR還可以邊唱歌

郭展維醫師:「最後一句不要唱出來!」

 

郭展維醫師講課輕鬆又幽默,讓制式的AED操作流程變得生動有趣,其中現場教唱aMEI(張惠妹)經典名曲《BAD BOY》,利用歌曲的節奏,來引導大家如何掌握CPR的頻率最為洗腦,鼓勵大家在CPR時可以一邊唱著《BAD BOY》,一邊操作CPR,就能抓住救人的節奏,但也提醒千萬不要唱最後一句歌詞(讓我對你說Bye-Bye),免得病患聽了會傷心。

 

郭展維醫師現場教大家可以一邊唱《BAD BOY》一邊做CPR,就可以準確掌握節奏。

 

郭展維醫師表示,會引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來做CPR教學,創意來自美國心臟協會,「他們是用70年代歌手比吉斯(Bee Gees)「努力活著」(Stayin’ Alive)這首歌,我就在想,那我們台灣有哪首經典名曲可當代表,無意間聽到《BAD BOY》這首歌時,旋律正好符合CPR每分鐘120下的最佳節奏,對於不熟悉急救的人來說,專心唱歌,也能緩和緊張情緒,避免手忙腳亂。」

 


立法院同仁們認真聽著郭展維醫師講授急救技巧,用來實作訓練的「安妮」也遵守防疫規定戴上口罩並以酒精消毒,郭展維醫師更親自演出事發現場的模擬情境。

 

平日可透過「公眾健康站」隨時掌握健康數據  留心身體細微變化  減低風險發生機率

 

郭展維醫師不僅在輕鬆觀樂的教學現場為立法院同仁完備了CPR+AED訓練, 現投入預防醫學的他,也向大家宣導『預防』的重要,要大家平常就要培養良好且正確的飲食習慣,並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會投入預防醫學,就是希望不要等人倒下去才救,而且被急救的人也會很痛苦,肋骨會被壓斷,要多痛好幾個月,這也是必要之惡,何必經歷這段?尤其在不知情的狀況倒了,還要祈禱老天剛好旁邊有人會CPR,還能幫你找到AED,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吧?所以如果可以先抓住風險提前預防不是更好!」

郭展維醫師也建議大家,平日可透過「公眾健康站」設備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態,預防風險的發生,也可免於被急救之苦。

 

他也以立偉電子於各公共場所推廣設置的「公眾健康站」為例,「像我們現在可以透過算心律的變異,就知道心臟的功能狀況,能量夠不夠,能量不夠,就很容易誘發心律不整,但如果沒有時間去醫院檢查,『公眾健康站』就是一個很好收集個人健康資料的BASE(基礎),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狀態下,做不同情境的檢測,就能透過這些基礎數據,在平常隨時留心自己身體細微的變化。」

 

上完課後,每位參與課程的立法院同仁都領到初級急救訓練證照,郭展維醫師也幽默地對學員說:「有人在我旁邊倒下了是他的福氣!也希望你們是能帶給別人福氣的人。」

 

學員回饋分享

 

保安總隊 張先生

我在這邊服務二十幾年,這是我第六次參加AED訓練,雖然在執勤時還沒遇過類似案例,但今年初我父親在家中倒下,雖然我們聯絡了119,也照著指示操作CPR,卻沒有成功救回我父親,我想是因為經驗不足所以不是很熟悉,也因為面對的是自己的親屬,也會有某部分的心理障礙,加上當時身邊並沒有AED,得等到救護人員來才有辦法施作,還是錯過黃金救援的時間。

這種突發狀況真的很難預知,就像之前在立法院執勤時,也有學長突然倒下,可能他的狀況比較輕微,所以進行簡單的急救,加上救護車不到五分鐘就來了,運氣還不錯,但我父親已經88歲了,可能在身體狀況和功能都無法與年輕人相比,但遇到的時候就是只能盡全力,雖然不是絕對一定能救活每個人,但有做就有希望。

交通科  李先生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急救訓練的課程,過去都沒有實際操作過的經驗,所以當聽到院內有安排這樣的課程,就特別排時間過來參加,郭展維醫師教得很仔細,也發現AED操作真的一點也不難,上完課還可以拿到證照,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認為學會這樣的急救技能真的很有必要,萬一週邊發生狀況才能即時派上用場,但還是希望最好不要用到。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3】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重要職責:職業病防治

近年由於政府對職場健康促進的重視,今年起(註1)在50人以上的企業,大多會有醫師、護理師(以下稱臨場服務醫護人員)至事業單位進行臨場健康服務。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在公司裡會針對事業單位的特性來規畫執行各種健康計畫,目的為避免職場中或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增進員工健康促進等。其中,職業病的預防,也是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

 

什麼是職業病呢?職業病是指因執行職務暴露在某些危害因子中,累積導致身體產生疾病,大多並不會立刻發病,但在持續暴露後則可能產生問題。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將職業病種類分成五大類:

 

  • 人因性:各種職業相關肌肉骨骼疾病,例如搬抬貨物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長期於產線使用手指反覆抓握物件導致「腕隧道症候群」
  • 物理性:長期於噪音的產線上引起「聽力損失」、操作X光等暴露游離輻射作業引起「血球低下、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 化學性:於石綿工廠長期暴露產生「石綿肺症、肺癌」、砂石研磨業引起「塵肺症」、於樹脂製造業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等
  • 生物性:例如病毒實驗室中意外病毒感染、醫護人員因照顧病患染疫等
  • 社會心理性:長時間工作導致腦心血管疾病、工作壓力導致的精神疾病等。


圖:簡介五大類職業病

 

若為常見的職業病,職安署有委託醫師撰寫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指引中會根據過往流行病學研究的證據,列出可能引起職業病的危害因子,以及暴露劑量標準等。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以參考指引上的標準,根據事業單位的個別特性,制定職業病的防治措施。每個事業單位有不同特性,容易產生的職業病也不盡相同,防治的原則可從「疾病的調查與預防」及「危害暴露的控制」下手。以下根據不同事業單位特性,實例了解職業病防治的參考做法。

 

範例1:保全業者的心臟血管疾病預防

 

保全業者普遍的工作型態是工作時間長、輪值夜班,對此行業來說,月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的員工應非少數。而根據「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認定參考指引」,若不幸在職期間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且於發病前1個月之加班時數(註2)超過100小時,發病前2至6個月內任一期間的月平均加班時數超過80小時,即達到職業病認定的標準。

 

因此,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會制訂「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計畫」,計算所有員工的10年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並根據員工過勞情形、月加班時數、工作型態等評估其工作負荷程度,綜合判斷員工產生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等級。

 

若員工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原因,計算出10年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過高,可從減少工作負荷程度先下手,要求主管限制該員工的加班時數;同時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根據其疾病嚴重情形,給予健康指導建議,若已達需醫療介入之標準,則可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治療追蹤。如此可從醫療面以及工作面上雙管齊下,盡可能降低員工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圖:醫師進行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評估諮詢

 

範例2:水泥製造業的過敏性皮膚疾病、腰椎椎間盤突出預防

 

水泥製造工人於工作中,不管是磨成、燒成、包裝等步驟,處在產線中的員工或多或少會有水泥接觸。水泥中的微量六價鉻是導致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最主要的致敏原,為避免員工產生過敏,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調查員工過敏症狀的情形,評估員工就醫的需求。另外可以進行工作現場訪視,實際了解員工容易接觸過敏原的站點,調查防護具是否確實配戴並進行宣導,例如使用橡膠手套替代一般布手套。

 

如員工過敏症狀嚴重、且其工作崗位確實會有暴露且無法完全避免,則可進行適性配工評估,協助其調整至適當工作崗位。
另外,包裝搬運的員工,若長時間搬抬水泥容易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根據「職業性腰椎椎間盤突出認定參考指引」(註3),若男性長期搬抬20公斤以上物品,容易導致職業病發生,若合併扭轉彎曲腰部、長距離搬運等因素,發病時間會加速。

 

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根據搬抬情形給予建議,可調整工作地點配置來改善搬抬姿勢與搬抬距離,例如使用可調高的推車協助搬抬,可避免彎腰以及長距離搬運;若物件重量過大,也可要求至少2人合力搬運,避免單一勞工承受過大負荷。同時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制定「人因性危害預防計畫」,定期調查員工肌肉骨骼疼痛情形,在症狀初期盡早介入治療,避免人因性職業病的產生。

 

圖:臨場服務醫師偕同事業單位進行工作現場訪視。

 


圖:臨場服務醫師現場訪視,評估作業現場人因性危害

 

總結:

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在事業單位中,孤軍奮戰時成效仍有限,若能有主管、員工等人的配合,則可以為職業病的防治提供很大的幫助。事業單位若能協助將工作場所的危害、員工健康情形提供給我們,並在有需要時偕同我們進行工作現場訪視,建議良好的合作關係,相信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以針對個別屬性,協助事業單位來執行職業病防治計畫。而計畫的執行成效,也須仰賴事業單位的推動以及員工的配合執行,如此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註1:「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修法,於民國111年1月1日實施。

註2:加班時數,係指以每週 40 小時,以 30 日為1個月,每月176小時的正常工時以外之工作時數。

註3:詳細暴露證據還包括診斷前至少已工作 8-10 年,每日搬抬總男性至少 2 噸、每年至少工作 220 日等。

 

作者介紹

廖哲緯,亞東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前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多年致力於職業傷病勞工服務,有多家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各式事業單位現場訪視等經驗。期望把職業醫學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圖文,白話地傳達理念,與您一起守護職場健康。

 

Facebook:職醫要走

Instagram:l.eomdr

個人網站:eom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