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健康檢查做了沒? 人資必知的員工權益

近年職場健康檢查備受關注,許多企業皆固定實施健康檢查以保障員工健康。職場健康檢查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及員工及早發現健康問題,提高員工的健康水平,降低因病缺勤率和工傷率,減少企業的人力和經濟損失。也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使員工更加專注於工作,減少因身體原因而影響工作的情況。

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0條及勞工健康保護規則第16、17、18條規定,雇主僱用勞工時,應施行「一般體格檢查」;對在職勞工應施行「一般健康檢查」、特殊健康檢查及特定對象健康檢查。

其中「一般健康檢查」規定係由雇主依據勞工年齡不同,應實施檢查次數如下:
1.年滿65歲者,每年檢查1次。
2. 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3年檢查1次。
3.未滿40歲者,每5年檢查1次。

 

一般健檢的項目分別有哪些?

一般體檢與一般健檢的項目並無太多差別,應實行的項目都包含:過往病史、身高、體重、腰圍、視力、辨色力、 聽力、血壓等七大項目,詳細項目可參照勞工健康保護規則附表9所訂項目進行,而這些健康檢查紀錄至少需保存 7 年。

哪裡可以做勞工健檢?我家附近任何一家醫療院所皆可嗎?

勞工健檢的醫療院所需經認可,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0條第2項中段,勞工的體格及健康檢查,一定要在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醫療機構執行。只有經認可的醫療機構出具之檢查結果報告書,才是符合法規所規定的檢查紀錄,因此並不是任意一間醫療院所皆可辦理勞工健檢!

查詢經認可提供勞工健檢之醫療院所,可至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勞工體格及健康檢查認可醫療機構資訊網」查詢。

 

員工健檢的必要性?

幫員工健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了解有目前的工作環境可能促成「職業傷害」(又或稱呼職災)。
上班族長期使用鍵盤、滑鼠,可能導致腕道症候群、做工的人因工作環境吵雜,多會發生不可逆的聽力損失,這些都是工作環境造成的職業病及傷害。
雇主如有安排員工健檢,不僅能夠掌握員工的健康狀態、安排合適的工作,也能預防員工有過勞情形發生,以避免涉入法律責任。

更重要的是,雇主如未安排員工健檢,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45 條,政府會罰 3~15 萬元的罰鍰。
而勞工如果拒絕接受健檢,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46 條規範,則會被處以 3,000 元以下罰鍰。

企業針對員工健康的掌握管理,想必是讓人資與職護感到很頭疼,若員工健檢報告還是採用跟不上時代的紙本作業,不僅效率低落也無法即時知道員工健康狀態,中高風險的員工可能就會被忽略,長期而言就提升了健康惡化與職災的機率。

 

立遠生醫的職場健康管理解決方案,不僅提供符合法規的臨場醫護服務,並透過系統化彙整員工健檢報告與生理量測資訊,能大幅簡化作業流程,更專注於員工身心健康促進服務,讓員工親身體驗到企業的用心,增加員工的對企業的忠誠度與歸屬感。

資料來源: 勞動臺北電子報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6】復工評估,讓您安全的回到職場

勞工在受傷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什麼時候是「復工」的適當時機?是這些勞工總有一天需要面對的課題。而在勞工重返職場時,往往有一些擔憂及問題需要面對,包含「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否可以勝任工作?回去工作會不會造成疾病的惡化?回去職場會不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危險?若身體狀況仍未完全恢復,需不需要給予工作限制或者調配其他職務?」。此時如何讓您安全的復工,是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重要職能之一。

 

復工的基本原則,是讓勞工安全的回到職場,由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按照勞工的疾病恢復情形,以及工作的詳細作業內容,協助其評估是否能回到原職務,或者需協助其調整至合適的工作。在做復工評估時,應考量以下三項原則:

風險(risk)、體能(capacity)、耐受性(tolerance)


1.風險(risk)

需評估勞工復工後,執行職務時是否可能對勞工本人、同事,甚至對其他人員們造成傷害。

 

舉例如下:

a.勞工腰部罹患腰椎椎間盤突出,其工作內容為物流業,從事貨物搬運的工作,若勞工身體能力尚未恢復,復工後有可能造成病情惡化。

b.勞工眼睛受傷,造成視野缺損,其工作為客運司機,若沒有適當的評估即返回職場,有可能造成用路人的危險,也可能波及到勞工本人以及乘客。

 

2.體能(capacity)

需評估勞工在傷病之後的身體功能,是否已足以讓勞工勝任原職務。

 

舉例如下
a.勞工發生腦中風後造成右半身肌力下降,工作為需雙手協力搬抬重物,若勞工右手無法有足夠的肌力負重,單靠左手並無法穩定的搬抬,則可能無法執行其原職務。

b.勞工車禍右小腿骨折,步態不穩,工作中會使用推車運送貨物,需頻繁走動,則執行職務可能會有困難。

 

3.耐受性(tolerance)

需評估勞工在復工後,承受工作或活動的能力。與前述的風險和體能不同,耐受性可涉及心理或生理,無法用客觀方式做測量。

 

舉例如下:

a.勞工從事文書工作,於上班途中發生車禍造成手部挫傷,傷病復原後功能正常,客觀檢查也都無異常,但仍覺得手部容易疲累無力。

b.發生職業傷害之後,身體已康復並且功能正常,返回職場後對於工作壓力的忍受程度下降,自覺無法完成每天的工作。

 

臨場服務醫護團隊可根據以上原則,協助勞工進行復工評估。若勞工的傷病情形較複雜,工作內容較繁重等情況下,可以至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註一)」就醫,進行「工作能力評估」。假使評估勞工仍無法勝任目前工作,可嘗試階段性、漸進式的復工,與主管協調職務內容、工作時間、工作任務等等。

 

若勞工目前工作能力與工作所需能力有明顯落差,並且預期可透過特別的訓練而達到能力的進步,則可嘗試安排「工作能力強化訓練」,可從肌力、肌耐力、活動度、平衡能力、姿勢轉換能力、甚至針對心理輔導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面向做加強訓練,唯須願意配合每週至少2次、每次2小時以上、持續4至8週不間斷的訓練課程。

 

復工評估實例:鷹架工人發生右側大腿壞死性肌膜炎。

 

本勞工在騎機車上班路程中發生交通意外,經檢查發現右側大腿深層肌肉穿刺傷、引發壞死性肌膜炎。此勞工擔任鷹架工程人員,主要職務為搭設及拆除鷹架,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彎腰、蹲姿、攀爬工作梯與鷹架與偶爾需要匍匐前進,以及需要經常搬運、抬重30-50公斤物品,最大負重在70公斤,為極重度負重工作。

工作能力評估結果:當個案行走半小時、蹲站動作或膝部有不當扭轉動作時,其右膝便會有痠痛感,當天氣變化較大時,其傷疤處也會有疼痛不適感,此外大腿肌力、耐力稍差,在抬重從地板到腰部的過程中,蹲姿時右膝不穩定,出現輕微晃動之狀況。在連續攀爬樓梯或負重下爬樓梯仍有相當部分困難,可搬運25公斤物品下攀爬樓梯,但耐力不足,且重量若提升至25公斤以上,其膝部的支撐力便會減低,容易有軟腳的感覺,因此以勞工目前負重能力來說,以「中至重度負重」型職務較為適宜,意即最大抬重25公斤,若工作為經常抬重作業,則最多搬抬12公斤的物品,且盡量減少負重下攀爬樓梯,以及避免長時間蹲姿、跪姿等膝部負荷較高之職務。若公司可接受以上條件,且可先減少鷹架上下頻率,則可嘗試復工。復工初期嘗試階段性、漸進式的復工,先讓勞工有機會返回職場,再根據勞工的工作能力而循序漸進的增加工作強度,目標期望能逐步回到原職務。


圖:職業醫學科醫師實際至工地現場做現場訪視

 

總結:

勞工因事故暫時離開職場,在復工之時,如有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協助進行復工評估,整體評估勞工的風險、體能、耐受性,讓勞工可以安全地返回職場。如執行原職務仍有困難,也可以與主管一同討論與協調適合勞工的職務內容。若勞工的傷病情形較複雜,工作內容較繁重等情況下,可以至職能復健專業機構進行「工作能力評估」,全面性的了解復工的可能性。若勞工工作能力與工作所需能力有明顯落差,並且預期在有計畫的職能訓練後會有進步,則可安排「工作能力強化訓練」。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透過以上原則,一起協助勞工順利復工。

 

註一:可參考職業安全衛生署公布之「職能復健服務單位聯絡資訊」,內有醫療院所、聯絡資訊、服務項目等

 

 

作者介紹

 

廖哲緯,亞東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前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多年致力於職業傷病勞工服務,有多家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各式事業單位現場訪視等經驗。期望把職業醫學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圖文,白話地傳達理念,與您一起守護職場健康。

 

Facebook:職醫要走

Instagram:l.eomdr

個人網站:eomdr.com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5】我在工作中受傷了,職業傷害有什麼權益?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怎麼協助職業傷害的預防

  • 什麼是職業傷害呢?

職業傷害,係指勞工因執行職務,遭受到立即性傷害。其所指範圍廣泛,可簡單歸類成以下幾種:

(1)執行職務本身導致傷害:例如工作中被切割機器切傷手指、被切割的鐵屑噴到眼睛、更換樹脂管線濾網時被熱燙樹脂噴濺全身、工作中從高處跌落等。

(2)非執行職務,但於工作場所中受傷:在公司上廁所時滑倒(註1)、被公司走道中的裝置藝術品絆倒或刺傷。

(3)通勤事故:於上下班、出差時發生交通事故(註2),視為職業傷害。

 

舉凡跟工作執行本身或工作場所相關的傷害事件,大多都可認定為職業傷害。

圖:簡述通勤事故認定職災的條件

 

  • 職業傷害有什麼樣的補償?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59條,發生職業傷害時,雇主須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給予公傷病假,並按其「原領工資」予以補償;若不幸遺存永久障害者,雇主應按標準給予失能補償;若不幸死亡,雇主應給與死亡補償。以上的補償項目,若雇主有按照規定協助員工投保勞保,或有職災保險,則勞保局會補償上述雇主應負擔的大部分補償費用。

 

  • 我在職業傷害公傷病假期間,雇主能將我解雇嗎?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13條,員工於職災醫療休養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契約。此規定的目的在保障職災員工的工作權,避免員工在醫療休養期間因各種原因而被資遣。但若已超過合理醫療休養期間,員工仍應按照規定嘗試回復工作。

 

  • 若我使用機器設備,擅自關掉紅外線警示裝置,而造成夾傷手指,還能享有職災的補償與權益嗎?

 

職業傷害補償規定,是採用無過失補償責任主義,倘若員工在發生職業傷害,無論雇主對於職業災害之發生有無故意或過失,雇主均應支付職業傷害補償費用。對受雇員工亦同,不論員工是否有疏失,皆不影響其應有權益。因此,不論造成夾傷手指的原因是否因員工擅自關掉紅外線警示裝置導致,皆可算是職業傷害,享有應有權益。

 

  • 職業傷害要怎麼避免?

 

職業傷害的範圍廣泛,種類也包羅萬象,因此儘管職業安全做得再好的事業單位,都仍有可能會發生職業傷害。但仍有預防的原則可遵循,公司應制定工作守則,並制定工作流程與各種緊急狀況的SOP,也要按照時程做設備定期檢修,並定期由職安人員,搭配臨場服務醫護人員,進行工作現場訪視,協助公司一同預防員工受傷,促進職業安全。

 

而職業危害的控制可參考以下五個步驟:

1.消除

2.取代

3.工程控制

4.行政管理

5.個人防護具

 

以上控制措施,第1項為最優先,第5項為最後方案。

圖:臨場服務醫師偕同職安人員進行現場訪視

 

舉例如下:

1.以預防手被機器切割傷為例,若部分危險的產線製程可以消除、取代,且仍可維持產品製造,則可最有效預防職業傷害發生;而考量以上情況不太符合實際情形,則可用工程控制,例如將容易切割傷的地方使用隔板、在機台上裝設紅外線警示裝置,在偵測有手進入危險處時可以自動斷電或暫停,或者盡可能的自動化製程,都是可以減少職業傷害發生的作法。倘若以上方式仍有實施上的困難,就要進入行政管理,明確訂定作業SOP、確實執行教育訓練,並在機台容易造成受傷的位置標示警告等。最後一步才是依靠個人防護具,例如配戴防切割手套、避免穿戴容易捲夾的寬鬆衣物、穿戴防護衣等等。手套建議使用符合EN388標準的防機械危害手套,可有效預防磨損、割傷、撕裂、穿刺等傷害。

 

圖:防機械危害手套EN388標準,針對耐磨性、抗割性、抗撕裂性、耐穿刺性,每一項的性能等級評級為1-5級,越高分代表性能越好。

 

2.以預防被熱燙樹脂燙傷為例,若有其他物質能使用,或者有非高溫也能進行的製程,則以消除、取代為最佳做法;考量以上情況不太符合實際情形,若進入工程控制則可以改良管線設備,減少洩漏噴濺情形發生,如自動化製程可行則朝此目標改良。倘若以上方式仍有實施上的困難,則進入行政管理,最後一步才是加強個人防護具,例如須配戴完整防護具,包含防護衣、隔熱手套及護目鏡等;手套的部分可使用通過EN407標準的手套,代表手套熱危害與燃燒防護性能符合規定。

 

3.以在工作場所中滑倒為例,若該處地板的材質過於光滑、或者常有積水等容易濕滑的因子,則建議先改善地板的材質,是否可以直接更換成止滑材質,以及檢查地面容易積水的原因,如傾斜角度或有漏水,並加以改善。如改良效果有限,則可考慮放置止滑墊、標示容易濕滑的位置,或考慮封閉最易滑倒的地點,用其他替代路徑。如以上仍有困難,才是請員工穿止滑鞋,並小心行走。

 

總結:

每個職場都有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危害因子,造成的職業傷害類型各不相同,若公司總是在職業傷害發生後才做出應對,對於員工與事業單位本身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若能與臨場服務醫護人員配合,借重服務的經驗,針對事業單位容易受傷的因子提出預防與改善措施,相信可以一同營造更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註1:
參考「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13條。

註2: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4條,被保險人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勞動場所……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視為職業傷害。然後第17條有列舉不得視為職業傷害事項,內容多為交通違規,宜多留意。

 

作者介紹

廖哲緯,亞東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前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多年致力於職業傷病勞工服務,有多家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各式事業單位現場訪視等經驗。期望把職業醫學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圖文,白話地傳達理念,與您一起守護職場健康。

 

Facebook:職醫要走

Instagram:l.eomdr

個人網站:eomdr.com

【健康小知識1】 中秋節飲食提醒,把握三低一高原則「低糖、低鹽、低油、高纖」

中秋團圓佳節即將來臨,在親友團圓賞月之際,中秋節應景美食如月餅、柚子等及烤肉活動更是不可或缺的。

據專家表示,中秋節過後發現許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控制非常不好,經詢問才發現很多病患在中秋節期間都毫無忌憚的大吃而不自知。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特別提醒國人,中秋飲食原則,要掌握「低糖、低鹽、低油、高纖」的飲食概念並配合適量的攝取,切勿暴飲暴食,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更不可以掉以輕心,在享受秋節美食之時,建議應注意下列事項:


中保科技集團旗下復興空廚推出的月餅組合,減油減糖20%的美味配方,月餅吃起來沒負擔

 

一、月餅該怎麼吃?
1.月餅屬於高熱量食物,避免選擇含蛋黃的月餅;可選擇使用代糖的月餅、低油月餅、高纖低糖月餅、蒸的月餅。
2.月餅不適合當正餐食用,當點心食用時,月餅切的越小越好,一次最多吃兩小塊,可與大家分著吃。
3.吃月餅時,可減少主食及烹調用油以平衡整天攝取。
4.超出個人飲食計劃外多吃月餅時,應增加運動量以消耗過多的熱量和降低血糖。
5.慢性病患者或減重者更需控制份量。
如:高脂血症患者少吃酥皮類的月餅(如蛋黃酥、蘇式月餅),選擇麻糬月餅或蒸的月餅。血膽固醇過高者,避免選擇包有蛋黃、肥肉的月餅,因為一個蛋黃約含有250毫克膽固醇,相當於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之每日建議攝取量。痛風患者則少吃包有蛋黃、肥肉及堅果類的月餅。

二、柚子可以多吃麼?

文旦及柚子含豐富膳食纖維質及維生素C,是一項不錯之應節食物選項,不過2-3片的柚子就有60大卡,對於需要控制熱量的人,可別若忽略柚子的熱量。而且柚子吃太多,也可能產生消化不良、腸胃道不適應的症狀如腹脹、排氣等。

三、烤肉小妙招

1.烤肉串上可以搭配多量應時蔬菜,如:青椒、洋蔥、筊白筍等,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肉類攝取,更可以吃得較健康。

另外,慢性疾病患者可將烤肉醬稀釋,不要塗太多太鹹,更可以DIY自製一些低鹽分的烤肉醬,以避免過多鈉鹽之攝取。

2.選擇骨頭多、殼多的肉類:避免內臟、肥肉、動物的皮等膽固醇、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

3.搭配大量的蔬菜:洋蔥、香菇、金針菇、皎白筍、青椒、四季豆、綠花菜;蔬菜纖維含量多,應多加食用。

4.避免動物性油脂:奶油所含的膽固醇高,因此烤肉時最好不要使用奶油。

5.不選用加工肉品:將香腸、培根、貢丸改成瘦肉、或魚等新鮮食材。

6.不喝含糖飲料:口渴時儘量選擇開水、礦泉水,或以無糖和代糖飲料為主。

7.烤肉時,應將烤爐先行舖上一層鋁箔紙,避免生鮮食物與碳火直接接觸,減少致癌物質產生。

8.稀釋烤肉醬:以1:1的方法加水稀釋以免吃的過鹹,尤其高血壓、腎臟病的人要特別注意。

最後提醒各位,中秋節吃東西需要三思後行,注意熱量並多吃蔬果,可以適時增加運動量以消耗掉多餘熱量。

中秋節過後應清淡飲食,減少大魚大肉、少煎炸,多用涼拌、煮、燙、滷、蒸的方式來減少烹調用油,稍微彌補因月餅、烤肉而吃下過多的油脂,才能過一個健康不發胖的佳節。

 

補充您健康知識與建議,企業健康力的好夥伴-立遠生醫

提供完整專業職醫護團隊關注員工健康,協助提升企業競爭力

歡迎洽詢立遠生醫臨場服務團隊

24HR免費服務電話:0800-500-085

 

 

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4】臨場健康服務的重要性

近年因國內產業轉變,工作場所除傳統職業危害外,勞工也面臨績效壓力、工時過長、輪班、心理壓力等健康危害。

為因應過勞、肌肉骨骼等新興職業病之增加,及少子化、高齡化之趨勢,亟須推動勞工健康服務制度,以維護勞工身心健康,確保提供安全的健康勞動力。

 

為何需要臨場服務人員?

 

為落實勞工健康保護工作,勞動部推行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範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在五十人以上者,應僱用或特約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醫師及僱用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護理人員,辦理臨場(勞工)健康服務。

 

立遠生醫團隊有提供完整的臨場服務,又稱職場健康管理解決方案,讓你免於自行聘僱職醫護的煩惱,協助企業每年節省2/3的人力費用,同時透過健康管理系統管理員工健康檢查報告與健康量測紀錄,幫助職醫護大幅提升管理成效與健康促進工作。

 

工作環境會影響勞工健康,而勞工健康會影響工作效能,落實勞工健康服務可以提升事業單位與工作者競爭力,達成預防因職業造成的傷病狀況。

職安署也特別訂定臨場健康服務工作手冊,內容有勞工健康服務實務運作與建議作法。

 

臨場健康服務的醫護人員,主要可以協助企業以下事項:

1.員工健康檢查結果分析與評估
2.協助雇主適性配工
3.高風險勞工評估及個案管理
4.母性健康保護
5.工作相關疾病預防等

 

參考資料 : 職安署 勞工健康服務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3】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重要職責:職業病防治

近年由於政府對職場健康促進的重視,今年起(註1)在50人以上的企業,大多會有醫師、護理師(以下稱臨場服務醫護人員)至事業單位進行臨場健康服務。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在公司裡會針對事業單位的特性來規畫執行各種健康計畫,目的為避免職場中或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增進員工健康促進等。其中,職業病的預防,也是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

 

什麼是職業病呢?職業病是指因執行職務暴露在某些危害因子中,累積導致身體產生疾病,大多並不會立刻發病,但在持續暴露後則可能產生問題。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將職業病種類分成五大類:

 

  • 人因性:各種職業相關肌肉骨骼疾病,例如搬抬貨物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長期於產線使用手指反覆抓握物件導致「腕隧道症候群」
  • 物理性:長期於噪音的產線上引起「聽力損失」、操作X光等暴露游離輻射作業引起「血球低下、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 化學性:於石綿工廠長期暴露產生「石綿肺症、肺癌」、砂石研磨業引起「塵肺症」、於樹脂製造業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等
  • 生物性:例如病毒實驗室中意外病毒感染、醫護人員因照顧病患染疫等
  • 社會心理性:長時間工作導致腦心血管疾病、工作壓力導致的精神疾病等。


圖:簡介五大類職業病

 

若為常見的職業病,職安署有委託醫師撰寫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指引中會根據過往流行病學研究的證據,列出可能引起職業病的危害因子,以及暴露劑量標準等。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以參考指引上的標準,根據事業單位的個別特性,制定職業病的防治措施。每個事業單位有不同特性,容易產生的職業病也不盡相同,防治的原則可從「疾病的調查與預防」及「危害暴露的控制」下手。以下根據不同事業單位特性,實例了解職業病防治的參考做法。

 

範例1:保全業者的心臟血管疾病預防

 

保全業者普遍的工作型態是工作時間長、輪值夜班,對此行業來說,月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的員工應非少數。而根據「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認定參考指引」,若不幸在職期間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且於發病前1個月之加班時數(註2)超過100小時,發病前2至6個月內任一期間的月平均加班時數超過80小時,即達到職業病認定的標準。

 

因此,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會制訂「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計畫」,計算所有員工的10年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並根據員工過勞情形、月加班時數、工作型態等評估其工作負荷程度,綜合判斷員工產生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等級。

 

若員工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原因,計算出10年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過高,可從減少工作負荷程度先下手,要求主管限制該員工的加班時數;同時臨場服務醫護人員根據其疾病嚴重情形,給予健康指導建議,若已達需醫療介入之標準,則可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治療追蹤。如此可從醫療面以及工作面上雙管齊下,盡可能降低員工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圖:醫師進行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評估諮詢

 

範例2:水泥製造業的過敏性皮膚疾病、腰椎椎間盤突出預防

 

水泥製造工人於工作中,不管是磨成、燒成、包裝等步驟,處在產線中的員工或多或少會有水泥接觸。水泥中的微量六價鉻是導致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最主要的致敏原,為避免員工產生過敏,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調查員工過敏症狀的情形,評估員工就醫的需求。另外可以進行工作現場訪視,實際了解員工容易接觸過敏原的站點,調查防護具是否確實配戴並進行宣導,例如使用橡膠手套替代一般布手套。

 

如員工過敏症狀嚴重、且其工作崗位確實會有暴露且無法完全避免,則可進行適性配工評估,協助其調整至適當工作崗位。
另外,包裝搬運的員工,若長時間搬抬水泥容易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根據「職業性腰椎椎間盤突出認定參考指引」(註3),若男性長期搬抬20公斤以上物品,容易導致職業病發生,若合併扭轉彎曲腰部、長距離搬運等因素,發病時間會加速。

 

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根據搬抬情形給予建議,可調整工作地點配置來改善搬抬姿勢與搬抬距離,例如使用可調高的推車協助搬抬,可避免彎腰以及長距離搬運;若物件重量過大,也可要求至少2人合力搬運,避免單一勞工承受過大負荷。同時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制定「人因性危害預防計畫」,定期調查員工肌肉骨骼疼痛情形,在症狀初期盡早介入治療,避免人因性職業病的產生。

 

圖:臨場服務醫師偕同事業單位進行工作現場訪視。

 


圖:臨場服務醫師現場訪視,評估作業現場人因性危害

 

總結:

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在事業單位中,孤軍奮戰時成效仍有限,若能有主管、員工等人的配合,則可以為職業病的防治提供很大的幫助。事業單位若能協助將工作場所的危害、員工健康情形提供給我們,並在有需要時偕同我們進行工作現場訪視,建議良好的合作關係,相信臨場服務醫護人員可以針對個別屬性,協助事業單位來執行職業病防治計畫。而計畫的執行成效,也須仰賴事業單位的推動以及員工的配合執行,如此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註1:「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修法,於民國111年1月1日實施。

註2:加班時數,係指以每週 40 小時,以 30 日為1個月,每月176小時的正常工時以外之工作時數。

註3:詳細暴露證據還包括診斷前至少已工作 8-10 年,每日搬抬總男性至少 2 噸、每年至少工作 220 日等。

 

作者介紹

廖哲緯,亞東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前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多年致力於職業傷病勞工服務,有多家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各式事業單位現場訪視等經驗。期望把職業醫學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圖文,白話地傳達理念,與您一起守護職場健康。

 

Facebook:職醫要走

Instagram:l.eomdr

個人網站:eomdr.com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2】夏季炎炎高溫,不可忽視的熱傷害,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防範指引重點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夏季氣溫偏高,針對臺灣氣候的變遷趨勢,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1911-2020年)上升1.6℃,且近年仍呈現加速增溫的趨勢尤其戶外溫度偏高時節常有熱疾病發生情形。

夏季於戶外工作之勞工因高氣溫導致之災害亦多有所聞,常見熱疾病種類包括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熱中暑。
對於經常於戶外工作的高風險行業特別是「營造作業」、「馬路修護」、「電線桿維修」或從事「農事」等勞動工作者更需提高警覺進行防範。

勞動部位保護勞工也於108年訂定「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為強化從事戶外作業勞工健康保障,預防高氣溫環境引起之熱疾病,提供雇主危害預防之參考。

 

職安署大動作勞檢,若未落實勞工健康保護規定最高將處以15萬元罰緩

 

職安署於近期勞動檢查機構實施道路施工作業檢查時,發現有勞工作業附近空曠並沒有遮陽場所提供休息情形,也有雇主僅將飲用水放在工務所,勞工無法方便且即時飲用,這些都不符合規定;另外,去(110)年9月北部某農舍新建工程,勞工於高氣溫環境下作業,雇主未有適當的危害預防措施,也未警覺到勞工有身體不適情形,立即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給予降溫,導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而不幸死亡。

職安署提醒高風險業別,尤其是營造業,雇主應依規定落實勞工健康保護(臨場服務),如有違反規定者,將於改善期限屆期後實施複查,未改善者,將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高氣溫作業危害預防措施列舉:

(1)降低勞工暴露溫度:

降低作業場所之溫度(風扇、遮陽裝置)

(2)定期巡視勞工作業

(3)提供適當休息場所

提供陰涼之休息場所、適當之飲料或食鹽水

(4)提供適當工作服

應提供淺色寬鬆具良好吸濕性透氣性穿著舒適的工作服

通風良好的帽子及頭盔

(5)提供充足飲用水

於作業鄰近場所準備清涼飲用水或電解質飲料以利勞工取用

(6)調整勞工熱適應能力

對於未曾於高氣溫環境或有經驗作業的勞工應視體能狀況調整熱暴露時間

(7)調整勞工作業時間

適當調整作業時段,避免連續作業

(8)個人防護具

非必要措施,另行提供冰背心或濕衣物、水冷式防護具

實施健康管理及適當安排工作、採取勞工熱適應相關措施、留意勞工作業前及作業中之健康狀況、實施勞工熱疾病預防相關教育宣導及建立緊急醫療、通報及應變處理機制。

職安署-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

職安署為協助事業單位熱危害防範作業提供「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hiosha.osha.gov.tw),能透過GPS定位方式線上查詢各地熱危害風險等級、鄰近醫療機構資訊以及常見熱疾病處置措施,有效協助提升防範管理。

 

資料來源:勞安署-高氣溫作業危害預防專區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1】企業職場永續健康與安全SDGs

職場健康的重要性

提升健康企業、健康職場、健康人力資本以及員工的健康人權保障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惟企業永續報告多僅強調職業衛生健康與安全的重要性,但實質揭露具體作為及成效之比例相對較低。

此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自2015年起要求國內上市(櫃)之食品工業及最近年度餐飲收入佔總營收達50%以上之特定公司、金融業、化學工業及實收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之公司編製及公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更將自2023年起,全面要求上市(櫃)公司編寫永續報告書。

勞安署引導企業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s),2021年起委託財團法人安全衛生技術中心執行推動職場永續健康與安全發展計畫,鼓勵企業依GRI準則揭露永續發展報告,以領先指標佐證其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績效,打造尊嚴、友善、健康、快樂工作環境的亮點特色,並透過產官學研合作,共同提升職場健康與安全。

SDGs永續發展目標

2015年聯合國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供現在與未來人類與地球和平繁榮的共同藍圖,其核心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呼籲全球共同採取活動,改善健康、教育、工作環境、減少不平等、消除貧困、因應氣候變遷以及保護我們的海洋與森林。

臺灣為響應全球永續發展行動與國際接軌,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參考聯合國所提出之SDGs,並於2018年完成訂定「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增加第18項發展目標非核家園,為臺灣特有本土目標。

SDGs17項目標:

SDG 1 終結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SDG 2 消除飢餓:確保糧食安全,消除飢餓,促進永續農業

SDG 3 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5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SDG 6 淨水及衛生: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SDG 10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SDG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SDG 13 氣候行動: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各項發展目標中,與企業議題相關者,包括目標3「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目標8「尊嚴勞動及經濟成長」及目標10「減少國內及國際間不平等」,職業安全衛生雖不是SDGs明定的發展目標,惟每項SDGs目標都需有工作者的參與,因此,如何健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提供工作者安全、衛生、舒適的工作環境,並展現對其身心健康的重視,確保健康勞動力之發展,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也是逹成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

立遠生醫臨場服務團隊可以協助您關心企業員工的身心健康狀態,有效達成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透過職場健康管理解決方案確保企業維持競爭力,吸引優質人才。

永續發展相關名詞說明

永續發展目標SDGs

由於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難題,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包含17項SDGs核心目標(Goals),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涵蓋「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及「環境保護」三大面向,期望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企業永續報告書(CSR)

企業永續報告書(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s,簡稱CSR)係指企業為展現其善盡社會責任之承諾、績效及成果所進行之資訊揭露。通常以出版報告書及以網頁等數位化之資訊呈現,旨在揭露企業於經濟、環境、社會各層面議題的策略、作為與績效,是企業和利害關係人溝通的最有利的工具,並有助於企業檢視政策推動與內部管理成效。

ESG

ESG分別是環境(E,Environment)、社會(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是一種新型態評估企業的數據與指標,ESG代表的是企業社會責任,許多企業或投資人會將ESG評分,視為評估一間企業是否永續經營重要的指標及投資決策。

為協助企業職業健康與安全業務之推動,及作為企業永續報告揭露職業健康與安全指標之參考運用,職安署參考GRI 403準則訂定職場永續健康與安全sdgs揭露實務建議指南,指南適用所有企業。

 

參考資料: 職安署 職場永續健康與安全SDGs專區